編者按:2016年12月22-23日,由太陽能發(fā)電網、《太陽能發(fā)電》雜志主辦的“2016首屆中國分布式光伏品質建設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論壇以“光伏的品質主義”為主題,20多位來自電力、建筑與光伏行業(yè)的專家和學者,圍繞分布式光伏的市場秩序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光伏產業(yè)發(fā)展十多年來,其中的發(fā)展歷程波瀾壯闊、值得大書特書。沒有一個行業(yè)能跟光伏相比,能夠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在現代工業(yè)史上,中國光伏產業(yè)也會占據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對我們國家來說,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就是華為通訊設備、航天科技、光伏產業(yè)、高鐵等,能夠數得出來的也就這幾個了。 十多年前,印度的太陽電池產業(yè)比我國還強,印度當時45MW的生產能力,我們只有20-30MW。今天臺下有很多的老專家,我這人不算很老,但肯定是不年輕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yè),但不要忘記老一輩光伏人在這里面辛辛苦苦的打拼。 我進入光伏,也是一個比較偶然的機會。 我曾在中科院固體物理所從事納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上大學比較晚,是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1978年考大學之前是江蘇省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七連連長,相當于生產隊大隊長。我讀博士也晚,將近四十歲時才從德國德累斯頓工業(yè)大學取得材料科學博士學位。1995年,還是在德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被邀請在德國夫朗霍費太陽能系統(tǒng)研究所作了一場報告。 當時這個位于弗賴堡的研究所很小,只有一百多人,當時太陽能光熱方面的研究多一些,太陽電池研究方面不是熱點。但我發(fā)現德國人做什么東西都一直要做到應用,不像我們當時拿個課題寫兩篇文章就交代了。 這次考察改變了我整個的人生科研取向,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把主攻方向轉到了太陽能光伏技術。1997年回國以后我一直在尋找機會,在1998年獲得中科院百人計劃,主攻方向是太陽能材料與光電轉換,從此我的主要精力就集中于太陽電池與光伏應用技術研究。 于2004年,我在中山大學創(chuàng)建了太陽能系統(tǒng)研究所,后來還建立了2MW的晶體硅電池中試線,在這里面培養(yǎng)了幾百個學生。所以我可以自豪地講,在科研上我沒有做出多大的成績來,但培養(yǎng)的絕大部分學生都活躍在這個行業(yè)的重要崗位上,我以他們從事這個行業(yè)感到欣慰與自豪。這是我想和大家一起共勉的地方。 接下來,我簡單講講光電建筑發(fā)展的難點和機遇,主要談一下難點,我用照片來說明。 最近有一本關于光電建筑的書,序言是我寫的。我說,如果建筑披上太陽電池的外衣,從此建筑每天都在跟太陽對話,借助于光伏就能讓建筑跟太陽產生互動。寫這篇序言我將個人感情都傾注到了里面。 我簡單說一下光伏的歷史。我們從事這個行業(yè),就要知道它整個的發(fā)展歷程。 在1798年,有一個意大利醫(yī)生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時發(fā)現青蛙腿抽搐,提出了生物電的概念。意大利一個大學教授伏打(A.Volta)不同意這個解釋,認為是金屬導電所致,后來通過繼續(xù)研究這個現象發(fā)現了伏打電堆,也就是化學電池,今天我們所用干電池都以這個為原理的。 后來在1839年,當時19歲的埃德蒙貝克勒爾(A.E.Becquerel)研究電化學現象,在光照的時候產生光電流,后人給這個現象起了一個名稱叫做光伏效應。這與后來德國人赫茲發(fā)現的光電效應有相似之處。愛因斯坦(A.Einstein)1905年提出光電效應方程,圓滿的從物理上解釋了這一個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