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韓國碳排交易市場在釜山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KRX,簡稱“韓交所”)如期啟動,成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場。在歐洲挽救碳市收效甚微,澳大利亞碳稅法案黯然落幕的背景下,韓國碳市啟動猶如一針強心劑,為低迷的全球碳場注入新活力。
2015年預期不高
韓交所于2014年12月宣布,2015至2017年共發(fā)放碳配額共159萬個,其中電力和能源企業(yè)將獲得73萬個。
包括韓國工業(yè)聯(lián)合會在內的28個商業(yè)團體,以及38家能源公司聯(lián)合呼吁,政府應該增加配額,至少發(fā)放200萬個。“如果我們從市場上買不到配額,將不得不支付罰款,未來3年,525家公司可能額外支付12.7萬韓元!
湯森路透碳點公司(Thomson Reuters Point Carbon)高級分析師Anders Nordeng認為,韓國碳市總配額適量,但電力企業(yè)可能吃緊。韓國碳交易市場還需要一段時間預熱。
“在最初階段的6個月里,將發(fā)放適量的碳配額!盢ordeng說,“原因之一在于韓國碳交易體系剛剛成立,原因之二是避免傷害國內工業(yè),為韓國出口產品增加額外的成本壓力!
另有分析師稱,2015年韓國碳排市場將不受歡迎,因為今年企業(yè)被允許使用2016和2017年的排放權,所以不需要花錢再買配額。
Eugene投資證券的研究員Park Jong-sun說:“公司可以保留或使用2016和2017年配額,所以交易量將非常有限。此外,碳市場許多細節(jié)還未敲定,交易也不會太積極,2015年對行業(yè)的影響不大!
另有業(yè)內人士擔心,配額交易可能集中在一個特定時期,甚至將推高價格,最初低于10美元,到2017年將達到30美元。
韓國專家指出,由于企業(yè)缺乏對碳交易系統(tǒng)的關注,碳交易市場短期內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但未來碳交易市場制度將逐步完善,給產業(yè)帶來的影響力也將進一步提升。減排能力將成為企業(yè)的重要競爭力,且企業(yè)間圍繞碳配額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區(qū)域碳市接軌 建立碳交易市場,韓國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目前全球約有40個國家已經或計劃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ETS)或者碳稅。
最先實施ETS是歐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歐洲碳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于2005年建立并運作,經歷過2008年的輝煌,又在2013年出現(xiàn)“滑鐵盧”式衰退,碳價跌幅超過70%。隨著歐盟提出的救市計劃屢遭否定,整個歐洲碳市陷入低迷。
澳大利亞是一個不成功的案例。2012年,澳開始對礦業(yè)、交通、能源等行業(yè)的500家企業(yè)開征碳稅,然而兩年后又將其廢除,被視為全球減排的一種倒退。
美國和日本也是兩個重要的碳交易市場。2011年10月,加利福尼亞州成為美國首個通過ETS的州,并于2013年開始分兩階段實施碳交易。2008年10月,日本開始試行碳交易體系;2010年4月,東京都總量限制交易體系作為亞洲首個碳交易體系正式啟動,也是全球第一個城市碳交易計劃。
另一個值得期待的碳市場是中國!笆逡(guī)劃”明確提出了“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tǒng)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助力中國實現(xiàn)到2020年,碳排較2005年水平減少40%至50%的目標。目前,中國已經有7個省市開始實施ETS。中國碳市預計2016年正式啟動,或將成為僅次于歐洲的全球第二大碳市,是韓國的最大競爭者。
過去4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年交易額達500億歐元,到2020年,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場。然而每個ETS都有不同的規(guī)則和相對獨立的價格體系,區(qū)域市場碳價差距較大。
彭博新能源財經建議,韓國碳市應該與其他區(qū)域性碳交易市場接軌,不但可降低韓國減排成本,還可消化或吸納其他碳市場的配額,形成全球統(tǒng)一碳交易市場。
作者:張琪 來源:能源網-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