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一場氣候大會就是對各國在節(jié)能環(huán)保方面的問責與規(guī)范,而背后牽動各國能源產業(yè)帶動的新經濟形態(tài)轉型;诟鲊陨砝妫聦嵣弦粓鲂履茉窜妭滟愒缫牙_帷幕。
北歐地區(qū)的成功經驗之一:排碳稅
Boersma認為,在減排政策方面,還是要向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以及挪威學習,“挪威人做得很好的一點是,他們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征收‘排碳稅’,一開始很少,不過這也對整個行業(yè)和投資者形成一種暗示,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筆稅款將會越來越高,”這樣,利益相關者也就有了準備的時間。
相比之下,“澳大利亞的政策可能就是一個經典的反例,” Boersma說,而他自己祖國荷蘭也是同樣的情形。兩國的共同點是,都是先嘗試了一種政策,然后放棄再轉向另一種!昂懿恍,在發(fā)達國家當中,有很多國家的政策都是像這樣變來變去,”他解釋道,“這對吸引投資來說非常不利,投資者會因為不穩(wěn)定而不敢投資,因此政策的長期穩(wěn)定和可預測性是很關鍵的。”
北歐一些國家在變革能源市場方面的成功經驗是很值得參考的。根據去年由清潔技術集團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fā)布的“全球清潔技術創(chuàng)新指數”,芬蘭、瑞典、丹麥和挪威都名列前15位。不過還有一種有意思的可能性是,考慮到北歐在能源市場變革領域的先驅地位和地區(qū)內國家之間的相似性,整個北歐地區(qū)可以作為氣候政策的一個實驗田。因此,可以說,參考北歐某些國家的成功經驗,是目前一個國家在能源市場變革領域最可行的實驗。
在美國外交關系協會近期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Ben Armstrong,以及紐約州州長Andrew Cuomo的能源顧問、美國外交關系協會會員Varun Sivaram,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議。他們也提到了丹麥和瑞典,并認為,除了丹麥“在清潔技術領域比瑞典更勝一籌”外,兩者是有很多共同點的。
他們在文中寫道,就氣候變化的問題,針對丹麥人和瑞典人的調查結果非常相似(也就意味著兩國人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是差不多的),而他們的政府在碳減排方面制定的計劃也非常相似。Armstrong和 Sivaram認為,既然如此,那么找到兩個國家存在分歧的地方,也就可以知道如何去促進清潔技術創(chuàng)新。
Armstrong和Sivaram準備在今后的文章中提出他們有關分歧帶來靈感的理論,但Sivaram在郵件中說,他們覺得主要需要關注的問題倒不是擾亂新市場的企業(yè),而是那些老牌的丹麥企業(yè),在適應高校利用能源的新技術的同時,他們對經濟滯緩和70年代的能源危機是怎樣做出反應的。當時丹麥政府環(huán)境政策很可能在變革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Heather Horn 來源:虎嗅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