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分析師:開源證券 陳寶。1、虛擬電廠,乘風而起1.1、概念:發(fā)揮“電廠”作用的電源協調管理系統虛擬電廠是一種通過信息技術聚合分布式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的電源管理系統。1997年Shimon Awerbuch博士在其著作《虛擬公共設施:新興產業(yè)的描述、技術及競爭力》中首次提出“虛擬電廠”(VirtualPowe
虛擬電廠提供的新能源電力與傳統能源和儲能裝置集成的模式,助力電力系統由傳統的“源隨荷動”的運行模式向“源荷互動”轉變,從而保障在智能協同調控和決策支持下對大電網呈現出穩(wěn)定的電力輸出特性,成為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wěn)定運行的有效抓手。
電力供需趨緊背景下,虛擬電廠經濟效益突出,前景可觀。根據36氪數據,在需求側,我國東西部電力供需關系趨緊,電力峰谷差矛盾日益突出,各地年最高負荷95%以上峰值負荷累計不足50小時,亟需可靠的解決方案來應對。在供給側,技術日漸成熟促使虛擬電廠成本不斷下降。根據36氪引自國家電網數據,通過火電廠實現電力系統削峰填谷,滿足5%的峰值負荷需要投資4000億;而通過虛擬電廠,在建設、運營、激勵等環(huán)節(jié)投資僅需500-600億元。我們認為虛擬電廠顯示出較強的經濟性,有望成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方向。
1.3、結構:虛擬電廠的核心在于“聚合”和“通信”
虛擬電廠的核心是“聚合”和“通信”,一是為配電網側屋頂光伏、小型燃氣輪機、用戶自建儲能、柔性負荷、充電汽車等分散式資源進行聚合;二是為用戶和電網調度中心提供連接的平臺,通過聚合技術服務于電網運行,并從電網和用戶中獲取相應的利潤。
1.4、發(fā)展階段:“合約型-市場型-自主型”演進
按照資源類型,可將VPP分類為:需求型、供給型(電源型)和混合型三種。綜合參考《虛擬電廠技術和商業(yè)模式研究》、《虛擬電廠市場發(fā)展前景及實踐思考》(作者封紅麗),需求側資源型VPP以可控負荷以及用戶側儲能、DDG等資源為主,具有功率調節(jié)能力,可以參與輔助服務市場,能量出售屬性不足。供給側資源型以PDG、電網側和發(fā)電側儲能等資源為主,具有能量出售的能力,可以參與能量市場,并視實際情形參與輔助服務市場;旌腺Y源型由分布式發(fā)電、儲能和可控負荷等資源共同組成。其中,日本和德國以儲能和分布式電源為主,美國以可控負荷為主。
作者:陳寶健 來源:開源證券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