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所房子:面積在60至92平米以內(nèi),它配備了電視、灶具、洗衣機等整套生活設(shè)施。這里住著3至6個人,他們的生活一如往常。有時候,主人會邀請客人,做一頓可供8人享用的晚餐。
唯一的前提是,在一周的時間里,這里沒有水、沒有電。
“來吧,造一所不插電的房子吧!”這是來自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的呼喚。這項由美國能源部發(fā)起并主辦,以全球高校為參賽單位的太陽能建筑科技競賽,被譽為太陽能源界的“奧運會”。競賽期間,太陽能住宅的所有運行能量完全由太陽能設(shè)備供給。今年8月,這次賽事首次在亞洲舉辦,在山西大同。
未來的家是啥樣
你可曾見過房頂上有裝置,常常會呼啦啦地轉(zhuǎn)?那是一個小氣象站,有了這個,房子就可以根據(jù)溫度來自動打開門窗;
你可曾見過房子周圍,莫名矗立著好多根柱子?那可不是羅馬裝飾柱,它們隨著風(fēng)向的變化而改變角度,目的就是為了“逮住”風(fēng);
你可曾見過人們真的可以住在“水簾洞”?在這里,大學(xué)生們明確地告訴你,通過相變材料,即便不用電,也能使房間內(nèi)的溫度清爽怡人;在這里,你更會認(rèn)知到“泥土也會有呼吸”的自然理念;
……
你所有見過或者沒見過的關(guān)于未來家的想象,都能在這里提前感知。
來自華南理工大學(xué)SCUT隊的隊長曹祖略,和他的26名小伙伴們建了一所名叫“E-CONCAVE”的房子。
在這個作品中,對于節(jié)能材料和科技的應(yīng)用,他們不遺余力,比如外墻采用學(xué)校自主研發(fā)的以甘蔗渣為材料的聚氨酯保溫材料,這種材料再和真空保溫板一起使用,能達(dá)到很好的保溫隔熱效果,“即使在比賽期間,晚上和白天的室溫也能保持在16至23℃。”
最重要的,他們還希望打造一個生活化、人性化的建筑,“我們不想做一個只存在于實驗室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