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短暫的回暖后,中國光伏業(yè)再次迎來多事之秋。有消息稱,歐盟光伏制造業(yè)擬于今秋對中國光伏產品提起反規(guī)避調查申請,這將是繼美國對華光伏產品啟動“雙反”調查后,中國光伏業(yè)今年在海外遭遇的第二次阻擊,預計將對該產業(yè)發(fā)展造成深遠影響。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公布的材料顯示,包括德國太陽世界(Solarworld)在內的歐盟光伏生產商指責中國光伏企業(yè)通過日本、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等國或地區(qū)轉口等方式,規(guī)避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的高額稅率。
“坦白的說,在中國光伏業(yè)內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下,確實有個別企業(yè)‘搗糨糊’,借用一些違規(guī)手段搶占市場。”江蘇嘉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鈕阿興告訴中新社記者。
事實上,正是中國光伏行業(yè)的不正當競爭,助推了歐盟2012年啟動的對華光伏“雙反”調查。由于該案涉及利益巨大,得到雙方領導人的高度關注,后在中方領導人的積極斡旋下,爭端以中歐達成價格承諾協議為標志宣告和平解決。
受此影響,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出現回暖。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提供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74.2億美元,同比增長13.85%。
然而,好景不長。繼2011年對中國光伏產品掄起“雙反”大棒后,今年年初,美國商務部對中國輸美光伏產品發(fā)起二次“雙反”調查,并于7月下旬做出傾銷初裁。此次歐盟“效尤”,再度引發(fā)業(yè)界高度關注。
“歐盟如果真的發(fā)起反規(guī)避調查,勢必對中國整個光伏行業(yè)造成不利影響!敝袊鐣茖W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經濟法室主任劉敬東對中新社記者說,“調查甚至會波及中國在歐盟當地投資的光伏企業(yè)”。
數據顯示,中歐上次光伏摩擦,已對雙邊光伏貿易構成了很大影響。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年初披露的信息顯示,歐盟市場在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量中的占比從2012年的七成已經下降到了2013年的三成。
“目前看來,關鍵是在于歐盟方面的原產地認定!比A東政法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副主任賀小勇分析,如果認定在相關國家的光伏產品只是簡單組裝加工,實質上仍是“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那么反規(guī)避措施就不可避免。
值得一提的是,歐美市場曾是中國光伏產品的主要出口地。而今,這兩大市場均遭遇貿易壁壘,中國光伏行業(yè)調整已迫在眉睫。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對歐盟的出口量就不斷在降低!鄙綎|力諾光伏高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洪告訴中新社記者。
而推進市場多元化從而減少對歐美市場的過度依賴,是中國光伏產業(yè)“陣痛”之中的必然之選。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光伏產品對日出口高達24.6億美元,日本已取代歐盟,躋身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市場首位。
“國內來說,主要還是需要一個(光伏行業(yè)內的)整合!蓖鹾檎J為,此舉能避免產能過剩的悲劇重演,維護市場秩序,從根本上降低光伏產品遭遇貿易壁壘的風險。